◎藝妲,也有人稱作藝旦,主要是指清末同治年間到台灣收復前這一段時間裡,在風月場所以戲曲、音樂侑觴賓客的歌妓而言。(見呂訴上,〈台灣戲劇的女優團演變史〉,《台灣電影戲劇史》,臺北:銀華,1961年。)
他們之所以不同於一般娼妓,主要是針對他們「賣藝--以聲事人」的行徑。他們不但在宴客時清唱當時流行的戲曲,也曾經大大方方地粉墨登場,首開台灣女伶唱歌之風氣,對日後的影響甚大。 P48
◎在這種「賤」不以為恥的前提下,社會上賣女求榮的風氣就更為猖獗,難怪來自澳門讀徐莘田,在詩文中,對於台灣賣女為淫的社會現象著墨甚多,甚至還諷刺道:「但求生女莫生兒,生女可為錢樹枝。歌舞教成能接客,全家活計靠蛾眉。」P53 (見廖漢臣與賀嗣章,〈國內旅台文人及其作品〉,《台灣文獻》10卷3期,1959年9月,頁51)
◎歌館子弟一般先學唱曲,然後才學笛,這和弦管先教授學生記譜,再學樂器不同,想是茶樓酒館以歌曲娛客,故先練歌,俾使短期內達到目的。至於歌館以笛代簫,是因為橫笛比簫易學,再加上笛聲輕巧悅耳,容易為藝妲配樂,不似簫聲沈寂,易為時人接受。台灣建省後受到北管戲曲相繼流行的影響,藝妲們學習的方向也隨著流行的趨勢而改變。連雅堂先生在文章中,就曾有過這樣的記載:「建省以後臺北校書,多習山徽調,即指北管,或稱京劇、外江調。」P61 (見連橫《雅言》,台灣文獻叢刊第166種,頁35)
◎從藝妲先生由早期的弦仔師進展到四平劇演員的過程中,不難看出藝妲的訓練方式,已從早期的清唱,演變成為帶有身段的演唱方式,同時也看出日後藝妲戲的成型軌跡。 藝妲除了學唱曲之外,同時也彈琵琶、揚琴、三弦,有時也教他們讀書識字,訓練酒量,交際手腕,有的還跟著名師學習琴棋書畫,吟詩,朗誦古文,進而與客人相互吟哦唱和,舉止談吐高雅,因而能使紳士們趨之若鶩。P62-63